时政
财经
科技
虚拟货币
其他
登录
#Andrej Karpathy
关注
池建强
1个月前
我这半年看过最好的 Vibe Coding 技巧 上周 OpenAI 的创始成员 Andrej Karpathy 在 X 上发了一条长长的推文,继续阐述自己在 Vibe Coding 方面的实践。 这次他开门见山的表示,不要幻想有一个万能的 AI 工具能解决所有编程问题,更可行的做法是建立一个三层结构,让不同的工具在不同场景各司其职,像接力赛一样完成开发任务。 1 在 Karpathy 的日常开发中,大约四分之三的时间最依赖的依然是 Cursor 的自动补全。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:Karpathy 并不是依赖自然语言提示去驱动 AI 写代码,而是更习惯在代码里写注释、写片段,用“演示”的方式告诉模型你想要什么。这种方式带宽更高、意图更明确,也避免了上下文缺失造成的偏差。不过他也坦言,有时候 Cursor 太“热情”,会补全一大段并不需要的内容,打断思路。所以他会频繁地开关这个功能,就像和一个“话痨搭档”保持距离。 2 当遇到更大块的功能需求,或者不太熟悉的领域,Karpathy 就会把舞台交给 Claude Code 或 Codex。这类工具更适合快速生成一大段可用的代码实现,尤其是在写 Rust、SQL 这样的语言时,可以立刻把复杂的逻辑搭出来,调试和可视化也能很快跑通。这次他提到一个新词——“后代码稀缺时代”。在这个时代,生成和删除代码都变得轻而易举,代码从来不再是稀缺资源,实验和探索的成本被大幅降低。你想尝试一个新思路?直接让 AI 写一版,跑不通就删掉,重新来过。 不过,AI 写出来的代码质量往往“不够优雅”。Karpathy 给的例子很具体:喜欢堆砌复杂的抽象、滥用 try/catch、写得又长又冗余、缺乏工程品味。这种时候,他需要手动清理,像给新人代码做 code review 一样,把那些不符合自己风格的部分剔除掉。更有意思的是,他还尝试让 Claude 在写代码的同时顺便“上课”——解释为什么这么写,或者帮忙做超参数调优,但这根本不起作用——它真的想写代码,而不是解释任何东西。这从侧面也说明,AI 现在很擅长写东西,但讲解和教学还远没到位。 3 当自动补全和 Claude 都不管用的时候,Karpathy 的“终极武器”是 GPT-5 Pro。他的做法很简单:把一整个疑难问题丢进去,让模型“沉思十分钟”,然后再看答案。很多时候,GPT-5 Pro 能给出人工难以发现的 bug 线索,或者在抽象优化和文献综述中提供独到见解。换句话说,这是他的“救火队长”。 这种三层结构的组合,让 Karpathy 的工作流更像一套生态。轻量需求靠自动补全解决,大规模生成交给 Claude 或 Codex,难题交给 GPT-5 Pro。相比依赖单一工具的思路,这更接近真实的开发场景,也更符合 AI 发展的现状。 在这条推文里,他还谈到“后代码稀缺时代”的焦虑。代码不再稀缺,但人的精力依旧有限。工具更新太快,总让人担心自己是不是落伍了,会不会错过了最前沿的可能性。他把这种状态称为“周日胡思乱想”。 这正是当下许多开发者共同的心态。我们既兴奋于生产力的突飞猛进,又害怕自己无法驾驭这匹充满野性的骏马。 对普通开发者和使用 Vibe Coding 的普通用户来说,这里面有几个启示: 首先,要放弃寻找完美工具的幻想,建立自己的工具组合。不同的任务难度需要不同的 AI,像调动一个虚拟团队一样,谁擅长什么就用谁。 其次,要学会用“代码里的意图”而不是“自然语言的空话”去驱动模型,把注释和片段当作沟通语言,这样效率更高。 最后也不要忽视清理的过程。AI 生成的东西往往像半成品,需要你用工程师的直觉和审美去打磨。 写到这儿我想起一句老话: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只是到了今天,器不再是一把锤子、一个 IDE,而是多个快速迭代的 AI 工具。它们不再是静止的工具,而更像一群性格迥异的搭档。我们需要学会和它们合作,学会在噪音里保持判断,学会在洪流中找到自己的节奏。
AI编程工具激战:Claude Code、Gemini Cli崛起· 901 条信息
#Vibe Coding
#AI编程工具
#Andrej Karpathy
#代码生成与优化
#后代码稀缺时代
分享
评论 0
0
howie.serious
1个月前
andrej karpathy 提出了 vibe coding 这个概念,但是他并没有说不愿意 vibe 的软件工程师马上就要完蛋。 同理,我们讨论 vibe writing,也不会说不愿意 vibe 的传统写作者马上就要完蛋。 技术/工具层面的讨论,目的是思想碰撞,是交流,追求的是真理、真相。 但媒体层面的设置议题(xx太牛逼,yy要完蛋),完全是另一回事,甚至可能只是一种流量技巧。 屡试不爽,没有风险,争议越大越成功。
#Vibe Coding
#技术讨论
#媒体议题
#流量技巧
#Andrej Karpathy
分享
评论 0
0
howie.serious
1个月前
愿你的 regularizer 足够强, 以防你被 RLHF 训练成 xxx🤣 (xxx 可替换为各种被外部反馈强化扭曲异化的人与现象,例如“讨好型人格”,例如不说人话故弄玄虚或每天炸裂追求流量无下限的自媒体…) --- 人肉做翻译,确实有趣。 andrej karpathy 的这句话,过了这么久了,也还是觉得很难翻译。 你会怎么翻译?怎么费曼这个 idea?
#RLHF
#翻译
#Andrej Karpathy
#费曼
#自媒体
分享
评论 0
0
OōEli.eth
1个月前
Andrej Karpathy的三步学习法,快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: 1.反复承担具体项目,并深入完成它们,在过程中按需学习 (不需要完整掌握知识体系); 2.用自己的话教授或总结你学到的一切; 3.只与过去的自己比较,不要与他人比较。 注:Andrej Karpathy 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,师从李飞飞,是 OpenAI 的创始成员,Vibe coding创始人。
#Andrej Karpathy
#快速学习
#项目实践
#知识总结
#自我提升
分享
评论 0
0
图拉鼎
1个月前
刚刚路过小镇会客厅,有人在投屏学习 Andrej Karpathy。我也收藏好久了但还没开始学习…
#小镇会客厅
#Andrej Karpathy
#学习
#编程
#围观
分享
评论 0
0
nicekate
2个月前
NotebookLM 的视频生成功能让我有付费冲动:整体质量出色。 我用《Andrej Karpathy: Software Is Changing (Again)》做了测试,除了一处音画不同步、音频被截断外,其余片段的同步都很到位。 它的幻灯片页设计也令人眼前一亮——简约但不简单;看多了 Manus 一类的页面,再看这种清新风格格外舒服。 字幕是我加的
AI视频井喷:Midjourney领跑,多模态混战· 184 条信息
#NotebookLM
#视频生成
#Andrej Karpathy
#软件变革
#用户体验积极
分享
评论 0
0
howie.serious
3个月前
andrej karpathy的每一个知识视频,都是纯金的。值得看个5678遍。 我刚才用40分钟时间完整看了一遍,还差4567遍🤣(包括但不限于:读文稿、相关讨论、和chatgpt探讨、笔记、推特和文章分享……) 现在,ai总结的“干货”\浓缩\精华,过快、过多、过于泛滥(对于平庸的内容,ai总结是必要且有益的); 但是,对于“纯金内容”,那就得采用“5678遍学习法”:不求多快好深,但求深入理解、主动思考、走完学习闭环,对思维和行动有实际助益。 把这个视频加入待看清单吧,哈哈
#知识视频
#Andrej Karpathy
#AI总结
#学习方法
#内容精华
分享
评论 0
0
karminski-牙医
5个月前
斯坦福发了个新的 Transformer 课程,这个课程邀请到了 Andrej Karpathy, Geoffrey Hinton, Jim Fan, Ashish Vaswani 等大佬,可以免费在线观看 地址:
#斯坦福
#Transformer课程
#Andrej Karpathy
#Geoffrey Hinton
#Jim Fan
#Ashish Vaswani
#免费视频
分享
评论 0
0
宝玉
7个月前
深度解析ChatGPT与DeepSeek R1:强化学习如何让大模型学会“思考”? Andrej Karpathy 前几天发的“深度解析像 ChatGPT 的大语言模型“,实在是太长了点,我自己写的翻译软件一运行就崩溃,还要花点时间修复一下(很遗憾 AI 还搞不定),先挑了其中一节讲 DeepSeek R1 的翻译了一下,强化学习如何让大模型学会“思考”。 像 GPT-4o 这种属于传统的预训练和监督微调(SFT)模型,而 o1,DeepSeek R1 这种则属于强化学习(RL)训练模型,能让模型自发地进行更复杂、更具创造力的推理。模型在不断迭代中学会自我回溯、多角度思考,输出更完整的解题过程。 Andrej 对 DeepSeek R1 评价不错,虽然 OpenAI 是首先实现了 RLFT,但DeepSeek R1更公开透明,带来可复现的研究细节,权重可下载。 他也给了日常模型选择上的建议,如果你要解决高难度数学或编程问题,像 R1 这样的“思考型模型”更具优势,但相应的计算与时间成本更长,一些知识性或简单的咨询问题用 GPT-4o 这样的监督微调(SFT)模型就足够了。
#ChatGPT
#DeepSeekR1
#强化学习
#大模型
#Andrej Karpathy
分享
评论 0
0
个人主页
通知
我的投稿
我的关注
我的拉黑
我的评论
我的点赞